他特别强调离却人心,别无道心[36]。
只是他们把心与理确定为相涵相摄关系,和程朱、陆王有所不同,从某种意义上说,改变了理学范畴体系的某些性质。王廷相比罗钦顺有所前进。
在理学内部,由于宇宙论、心性论和认识论上的不同特点,对这个问题虽有不同的解决方式,但最后结论都是心理合一,即实现超越的本体境界。二程说:理与心一,而人不能会之为一。所谓一分一合,正表现了朱熹重视主客对立的一面以及认知理性的分析,王阳明则更强调主客体合一及其整体把握。天下固有之理谓之道,吾心所以宰制乎天下者谓之义。他认为,物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,事外无理,理外无事,天下之事皆因其物,而物有其固然必然之理。
这是因为,朱熹所说的心与理的关系,就其本来意义而言,根本上就不是认识论问题,而是本体论问题。[46] 以神明之心通于事物之理为心理合一之道,而不是以主体精神为道,这是罗钦顺关于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观点,包含着认识论的内容,对理学家所宣扬的境界说是一个重要的改造。他一方面以性为体,以情为用,性者情之原,情者性之发。
[52] 这里所谓未发已发,实际上就是性情关系。胡瑗承认,社会的伦理规范是强加在人们身上的外在之物,并不符合情之自然。[42]《孟子集注·公孙丑上》。道家提倡无情、忘情,实际上并不是不要情,而是主张以性化情或性其情,庄子的至人无情,是以自然为情,而自然便是性,这是一种超情感、超功利的精神境界。
这不能不引起后儒的反思。[67]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,《读四书大全说》卷八。
既然性情都靠后天接物而成,那么,性之善恶不必究也[19]。与情相联系的,还有意、志、才、气、欲等范畴,朱熹也分别进行了解释。欧阳修对性情关系提出了独特的解释。这一思想发展下去,就会冲破天理的束缚而走向其反面。
[64]《学言下》,《刘子全书》卷十二。)因此,他所谓性情,主要是道德人性论的范畴。欧阳修和范仲淹一起,开了理学的风气,但是在性情问题上,他的议论和韩愈、李翱,以及后来的理学家迥然不同。由于它片面向情感方面发展,因而限制了理论思维的发展。
天台宗湛然的无情有性[10]说,一方面彻底否定情感欲望的现实性,另一方面却主张草木瓦石亦有佛性,性被说成普遍而绝对的本体存在。一心之中,自有动静,静者性也,动者情也。
黄宗羲用孟子的性情合一说,反驳宋明儒的性体情用说,并不是完全回到孟子,而是赋予新的时代内容。[75] 道德上有君子小人之分,情欲却无君子、小人之分,小人可无道德之心,君子却不能无情欲之心。
黄宗羲说:先儒之言性情者,大略性是体,情是用。[72]《郑风》三,《诗广传》。性与情相对而言,主要指天地之性而非气质之性。[26] 他们认为,性作为本,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,情则是性的发动。神明茂,故能体冲和以通无。黄宗羲否定情是性之所发,却没有否定情的主体性和客观性。
这里包含着对个体情感意识感性方面的承认。孟子更是从道德情感出发,提出性善论。
性体虽然属静,但其功能却是动的,由其动而显其性之静,如果无其功能和作用,只是绝对的静,这样的静也不成其为性。性虽是形而上的道德理性,但必须通过情才能实现。
王阳明所谓狂者胸次,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表现。由于心是唯一的承担者,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力量,因而完全是自主的。
大抵七情所感,多只是过少不及者,才过便非心之本体,必须调停适中始得。[59] 所谓真诚恻怛之心,正是人的道德本能、心理情感,如孟子所谓恻隐之心。孔子没有提出情这个范畴,但是他的伦理哲学,正是从情感出发的。若说用,都是用,决不能以性为体,以情为用。
实际上,外物所感而动之情,也就是在内之性,他的结论是:夫天地之常,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,圣人之常,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。说明他所理解的情,主要是道德情感。
但是王阳明所谓性,不是别的,就是良知。这就彻底否定了超然于情感经验之上的所谓性本体的存在。
[49]《孟子或问》卷十一。[62]《读易图说》,《刘子全书》卷二。
但他指出,情炽而荡,便能破坏其本性,甚者能梏其性而亡之,这叫情其性,即完全丧失理性。再次,情和欲是联系在一起的,论情不可以不论欲。但是禅宗的蠢动含灵,无非心性之说,却把人的某些心理情感也说成是性,同时却提倡以无念为宗,无念是指无妄念、无邪念,也包括情感一类心理活动,所谓终日吃饭,不曾咬着一粒米。如果不从根本上用力,只是悬想,又有何益?[54] 因为性正则情自然正,性不正则情自然不正。
良知是自觉的道德理性,也就是完全的自觉。此外,人的情感虽然具有道德理性内容,是一种社会情感,但它又是丰富而多方面的,因此具有更多的内容。
其实孟子之言,明白显易,因恻隐、羞恶、恭敬、是非之发,而名之为仁义礼智,离情无以见性,仁义礼智是后起之名,故曰仁义礼智根于心。[29]《答张横渠子厚先生书》,《文集》卷二。
孟、荀都是性情统一论者。这种视情感物欲为邪妄而必欲灭之的观点,把道德理性和情感需要对立起来,虽然高扬了道德价值,却不能不带有宗教禁欲主义的特点,这是接受佛教性情说的明显例证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